-
概念·方法·实践:“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核心要义辨析 学术笔谈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编者按]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向以人为本、重视生活品质的方向转型。社区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因其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作为一种规划创新理念,受到学术界和规划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自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概念,近年来很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事实上,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清晰的统一认识,在规划实践的理论方法、操作机制、实施手段等方面也未有成熟的体系,甚至出现对这一理念的误读或偏差。为此,本刊编辑部拟以“概念·方法·实践: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核心要义辨析”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专家学者从概念内涵、规划方法、实施手段、管理办法等多方面探讨,以期共同厘清对这一重要规划创新理念的认识。
-
从理念的高度,做好社区生活圈规划
作者:张 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近年来,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引起社会关注,规划同行也在进行广泛实践,希望能更好地解决快速城市化后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核心要义辨析
作者: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董 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最早由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涵是“构建步行15分钟步行可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由于其表达简洁易懂,受到市民和专家的普遍赞许,逐步推广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重要意义:
-
着力民生、优化空间、创新技策,走向社区认同与善治
作者:司马晓(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级高 级规划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成为规划热词,一方面受到来自顶层政策指示精神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空间规划新形势下规划人作出的一次主动自我加压。要使“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以“新瓶”装“新酒”,形成真正能够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带动社区规划出新出彩的新模式,我们就必须回归基本理论并将自身置于新的城市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阶段中,来理解社区生活圈及其规划的要义。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七有、 五性、四个治理
作者: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首都区域空间规 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街道和社区是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近些年来规划行业和地方政府普遍关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服务,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意味着城市规划和空间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的为市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发端于日本,近年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重视,其出发点是着眼于步行为主的行为规律,根据居民多样性的生活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合理安排,不断提升公共设施品质,实现便民宜居的基本目标。从规划的角度看15分钟社区生活圈,需要有一个认知——规划——实践——提升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方法、成果和难点
作者: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导)自2016年2月《若干意见》提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后,我国的生活圈实践得到了加速推进。目前,国内已有上海、海口、广州、北京、长沙、杭州、武汉、济南、厦门等许多城市提出了当地的生活圈建设目标。这些城市的生活圈建设目标主要集中在住区规划层面,以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为主。生活圈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以居民的步行能力为尺度范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配置水平。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以下简称为《新版国标》)已于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生效,它标志着我国的住区规划正式开始由居住区模式转变为生活圈模式。
-
社区生活圈要差异化规划,多主体联动实施
作者: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以生活质量和绿色健康为核心的城市公共政策导向,以及大城市区域化时代对城市地域空间及社会生活合理组织的需求。对如何规划建设社区生活圈,谈三个基本观点:
-
从认识的转变到方法的转变
作者:于一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将社会、空间资源要素与居民的多样化需要加以持续、高效地协同配置,这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核心任务,也是从粗放的功能规划走向精细化空间治理的重要进步。我曾在《城市规划》2019年第5期专门撰文探讨过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认识基础,提出“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是传统居住区规划向社区生活圈规划转变的核心价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在认同立场转换的前提下,面对实践却仍然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不得不照搬传统的做法——这表明,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亟待在方法和手段上完成转型和创新。
-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作者:袁 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俊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转型,从千人指标到社区生活圈的探索,体现着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人本转向。我们已经告别了“对物不对人”的设施建设时代,笔者认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定和配置,都需要以人为本,因社区特征而异、因使用者的需求而异;要与民共建、邀民共治、和周边共享。
-
小议空间治理视角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
作者:黄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我国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日常生活品质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目标。生活导向的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运而生。上海率先提出生活圈概念并于2015年编制《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其后北京、济南、长沙、郑州等地相继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基于城市与社区的在地性差异,涉及自然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文化方式与管理制度等特征。“15分钟社区生活圈”蕴含着一个安全、便利、健康、舒适且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生活场景,如何将其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城市与社区,尚需进一步探索。
-
时间、空间、人间共享共融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作者: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随着城镇化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愈发强调居民在城市生活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作为城市规划转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在微观社区层面的落脚点,社区生活圈规划得到学界和规划实务界的关注,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借鉴价值的研究与实践。但是,现有探索对于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概念理解仍有不足,在职能归属、规划方法和实施模式等方面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时间、空间、人间共享共融的新型规划。
-
回归并丰富生活中心体系规划
作者:王 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最早可追溯到日本,随后扩散至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具有多尺度、多层级、多功能的特征,在内涵、划定方式及规划编制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从自家出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属于生活圈规划体系的基本生活圈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