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以生活质量和绿色健康为核心的城市公共政策导向,以及大城市区域化时代对城市地域空间及社会生活合理组织的需求。对如何规划建设社区生活圈,谈三个基本观点:
一、社区生活圈规划应注重“三性”
即公平性、可达性、宜人性。首先是从城市整体层面上看,由于城市内各区域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差异,社区人居环境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公平性意味着规划要注重各类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及公共空间环境营造标准的基本均衡,避免过大的地域差异;其次是可达性,社区生活圈是本地居民“大概率、经常性”日常活动的空间投影,且以非机动化出行为主要出行方式,因此规划应注重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要提升社区设施及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水平;再次是宜人性,社区居民活动不需要宏大叙事场景及空间尺度,便利的设施,亲切、活泼、舒适宜人的环境是营造的目标。
二、社区生活圈要分类型采用差异化规划方法
各个城市,应该在对暨有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及发展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社区生活圈适宜的规划模式和方法。例如,旧城住区的社区生活圈,暨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应结合城市旧城存量更新趋势,探索社区生活圈物理环境改善提升规划方法;传统单位社区,职住就地平衡程度高,应侧重解决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陈旧及停车设施短缺,提档升级社区设施及环境,探索社区生活圈设施及空间重构的规划方法;新城商品化住区,可借鉴新加坡等地建设“邻里中心”经验,集中解决新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问题,探索新建社区生活圈营造的规划方法。
三、社区生活圈规划需多主体联动、分阶段实施
社区居委会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并不掌握行政资源,社区生活圈空间范围也难以与社区居委会范围严密对接。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应依靠规划许可保障,城建计划项目结合、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共同缔造。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首先需要规划行政许可保障,例如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及空间环境改造,规划部门应将相关要求纳入社区地块规划条件,才能使社区设施配置及空间改造具有合法性;其次,城建部门将社区设施建设及环境改造纳入到相关的海绵城市、市容市貌整治、道路维护等项目,才能使社区环境建设有切实的公共资金支持;三是应该由街道办事处来具体组织,组织各方资源投入社区生活圈建设,居委会没有调动多方资源的能力;最后,社区环境营造也需要居民共同参与、共同缔造。
打造优良的社区生活圈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要注重解决设施均好性问题,注重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应侧重社区物理环境提升,改善社区空间环境面貌;第三阶段应注重培育社区文化,营造多彩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