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热爱、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规划事业开辟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4-03-01 作者:赵毅(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个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规划编制、管理、教育领域的规划工作者凝心聚力、并肩奋斗,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模式转型和“多规合一”改革深刻影响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规划师而言,知识体系、工作重心发生变化,个人发展预期总体降低,使得规划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从业队伍相较以往不够稳定。对于规划机构而言,业务规模总体缩减,技术融合不够彻底,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大多数规划机构明显感受到调整期的“寒意”。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迎难而上,保持专业热爱,拓宽规划实践领域,推动规划事业创新发展。
1. 保持热爱,坚定信心,提高规划专业素养
正确认识规划的变与不变。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合一”成国土空间规划后,规划对象的领域和知识体系进一步扩大,涉及更多的学科融合,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规划的内涵和本质并未发生实质的变化,出发点仍然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赋能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要规划师参与其中。应该说规划职业前景充满希望,规划师们大有可为。
提升专业的素养和能力。规划师队伍是一个视野开阔、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高素质群体,接受过多学科的系统教育、扎实的专业训练、完善的职业培训和丰富的实践磨练。风雨过后见彩虹,在面临职业困惑时,规划师要始终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坚持选择规划的初心,坚定行业发展的信心,针对新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持续学习,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技能,不断提升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实务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协作能力、汇报能力等多种专业能力,适应并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以持续的自我提升为自己赋能。
2. 深度融合,开拓赛道,提升规划行业韧性
以深度融合提高规划机构适应能力。面对业务领域的变化,叠加宏观经济环境等的影响,曾经习惯的规划方法和逻辑某种程度上失效,不少规划机构发展的步伐放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硬币的两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性重构后规划业务领域相比以往更广阔了,要推动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和人才进一步融合,变物理融合为化学融合,变形式融合为实质融合,通过深度专业融合支撑规划的“编、管、用”,提升规划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近几年,我们院通过组织“多规融合,你问我答”“大家说”“午分享”“创新秀”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不断扫除知识盲区,互学共鉴。
围绕自然资源领域开辟新赛道。聚焦自然资源领域“两统一职责”调整和优化规划机构业务布局。一方面固本强基,编制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底线管控和战略引领的作用,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另辟蹊径,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自然资源潜在的资产价值,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利用和保值增值探索新的业务类型,如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等,加强空间规划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引导。结合业务领域的拓展,有针对性地引进自然资源、农林、海洋、生态等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全产业链人才团队,让不同专业的人才在一起碰撞,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3. 创新发展,拥抱变革,永葆规划事业活力
热情拥抱变革与挑战。当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但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发展品质还有待提升,城市发展方式转型越来越迫切,这些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规划编制管理的思想、技术、方法等全面变革,这也将深刻影响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面对未来,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各种挑战,热情拥抱变革。
创新推动规划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国土空间规划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我们跳出舒适圈、迎难而上,保持定力、加强应变能力,加快推动规划队伍的融合,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学好、用好新技术,更清晰地判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更准确地处理好刚性和弹性的关系,更精准地识别和解决好空间发展的问题,设计好国土开发保护格局,推动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