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传承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课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1 年“十四五”规划提到“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对于实现中国城市文化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并上升为国家层面所需解决的重大战略。我国学者为解决当代城市发展中历史文脉断裂这一难题,在理论与方法层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阮仪三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城保护专家,五十多年来坚持工作在一线,为中国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主持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规划,挽救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助力平遥、丽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阮先生提出历史文化保护的四原则,即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永续性,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他所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也成为当今学界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问题的普遍共识。
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是我国历史文脉保护与发展的缩影,充分展示了苏州独有的地域文化与景观风貌。阮先生从1958年就开始了苏州古城的研究工作,自1980年代起做了许多有关苏州古城的保护规划,极大改善了苏州古城的整体面貌。我曾于1990年代和阮先生合作开展“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并负责“7、8、9、15、23号街坊”控规编制的具体工作,在此期间与阮先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阮先生的“可持续保护”战略思想,为我们团队创新性提出“城市风貌综合评价系统”和“图、文、指标合一的分图则导控方法”提供了启示。2001年,我带领团队在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概念规划”全国方案竞赛中取得优胜,随后又主持参与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西段详细规划”项目。环古城地区作为苏州古城整体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城市发展中新、老城的过渡协调区域,在城市急剧扩张的时代,面临着整体构架破碎、环境品质堪忧、交通压力剧增、设施配套不足、文化氛围丧失等现实问题。我和团队通过把控“四角山水”的城市格局、“城中园、园中城”的人工与自然关系、“水陆双棋盘”的城水关系等空间组合模式,延续了“金阊十里,姑苏水城”的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改善了古城人居环境,最终得到了包括阮仪三先生、贝聿铭大师在内的国内外多位专家认可。通过对苏州古城的持续研究,我们发现将古城中的空间基因控制好了,苏州的整体特色就能延续,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需求进行发展、演绎。这种方法也与阮先生一直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做到“四性五原则”的思想具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在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积累,简单套用西方城市设计方法无法解决新时代城市空间的文脉传承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营城的空间基因。我带领团队对空间基因系列研究长达二十多年,从中发现,传承城市空间文脉,只有通过空间基因延续空间要素的稳定组织关系和深层机制,才能在城市空间形塑中实现其“形意相生”的内涵。空间基因关注的,不是简单塑造一种形式或风貌,而是努力探索形式背后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核,这正是新时代中国路径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系统性思考。空间基因一方面承载不同地域特有的“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互动演化模式的空间信息, 另一方面促进优化和涌现新的空间稳定模式, 进而控制和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与发展。在城市空间文脉保护发展过程中,空间基因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空间标识,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肌理、空间尺度等,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城市空间文脉传承与发展的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