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进化的历史保护观
发布时间:2024-01-27 作者: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阮仪三先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上给予我极大帮助和深远影响,首先回忆阮先生鼎力鼓励和襄助自己从事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两件往事。
一件事发生在上海。在外滩源联合教堂的对面,有一座建于20世纪初的濒河历史地标——“划船俱乐部”(Rowing Club),由中央的俱乐部阁楼、西翼的泳馆和东翼的船库组成。船库早已拆改为警署,泳馆和俱乐部阁楼虽经改造,但原建筑还部分存在,特别是泳馆曾训练过多位奥运游泳冠军。我十多年前曾率团队做了依照历史图纸复原设计和新旧共生创意设计的两套方案。然而对于这样一座虽有历史纪念价值却无保护身份的建筑,去留在当时是存在争议的,眼见着就要面临被彻底拆除的命运。最后时刻我拜请阮先生出面相救。在了解到划船俱乐部的历史和现状境况后,阮先生毅然提笔上书市领导陈情,终于保住了这座历史地标的残剩部分。这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作为,阮先生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毕生坚守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
另一件事发生在海南。在海口骑楼老街区边缘,濒临着海甸溪方向的长堤路沿线地块,大部分骑楼早已销声匿迹,低质改建比例高,1990年代以来拆改的建筑大多品质低下,风格杂陈,风貌缺失,城市景观形象不佳,活力和场所感亦阙如。我从2010年起,接受海口方面委托,主持了长堤路沿线骑楼老街北缘地块的再生设计,摈弃仿古守旧思路,采用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完成了存旧续新的“骑楼外滩”创意设计方案,摆正了街区内外骑楼街的时空演进关系,得到了阮仪三先生及住建部王景慧和清华大学张杰等国家一流专家的肯定。特别是阮先生,极力要求抢救性修复残存的几栋老骑楼,同时也对新骑楼设计给予了有力支持,表明了对保护和发展关系的原则立场和开明睿智。该方案通过评审逾十载,直到最近才在国家“守正创新”的导向感召下重启,既展现了同济两代人在建成遗产价值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也为以再生(regeneration)为实质的新一轮城市更新提供了实验性的参考范式。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得到阮仪三先生及其团队支持的杭州长河镇“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这一成果获得了瑞士国际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金奖。我们在设计研究之初提出了对来氏聚落再生应“延续地志、保持地脉、保留地标”及新旧拼贴、和谐共生的规划理念和设计策略,而不是把一个历史村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毕竟保护的多义性有别于单一的保存。因受到人工干预的地貌,存在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规划设计中用了两个中国传统的概念——“地脉”和“地志”来指代山形水势及其演变印痕,其实质是对史地维度环境变迁(changes of historic and geographic context)的认知和把握,以此为前提展开来氏聚落的再生规划设计。尽管这一规划设计成果的大部分因种种原因尚未充分实施,但却促成了其成为杭州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为其渐进式、可持续的保护与再生奠定了发展基础。
保护是管控变化,而不是阻止进化。冯纪忠先生提倡“整旧如故”“与古为新”以及阮仪三先生不遗余力对之推广和拓展,深刻地影响了全国的保护与再生领域。当前在国内建成遗产保护与历史环境再生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国家倡导“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保护发展观已开始渐入人心,保护与再生的理念、方法和解决途径期待新的探索与突破。
为此,对新型的城市更新中的挑战提出两点对策:第一,要把保护的类型和质量放在规模和数量扩大之上。第二,既要守住保护的法律底线又要以传承和再生作为出发点。
在新型的城市更新中,建设者、投资者和设计者要在保留、改建、翻建、添建以及确定可以拼贴共生的新旧要素等问题上达成共识,积极倡导一案一议,对症下药,务求为保护与再生找到得体的策略选择和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