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制度成本:人民城市设计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3-12-19 作者:洪亮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城市更新分会委员)

大李村是武汉东湖风景区桥梁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湾,约150余户。位于东湖磨山景区二环线东侧。2018年5月受东湖风景区及武汉市第十九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组委会(马拉松赛道经过该村)的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团队,联合规划、建筑、景观、艺术、公共管理以及社会学系师生,以景中村“微更新”改造方式对村湾整体环境(包括路网、地下管网、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及建筑、景观等)进行了提升改造。规划设计工作贯穿“微更新”详细规划、工程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指导、村民房屋改造指导、村湾管理规则制定全过程。至2023年5月,政府(风景区管委会)投入村湾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资金27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湾改造及产业运营超过25000万元,完成村民危房改造、立面改造及环境提升65处,引进中小文创企业与旅游服务企业54家,提供社会就业500多人,吸收村民就业120多人,村民收入提升超5倍,设立“共同缔造”课堂、“大思政”课堂、党校“校外”课堂3处。

大李村“微更新”改造,政府以极低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东湖核心景区内一个自然村湾的改造工作。整个项目没有一户村民搬迁,除道路、市政管网由政府投入外,所有村民房屋改造及环境提升由村民或商户(租户)自己出资完成。社会资金的进入不仅改善了村湾环境面貌,同时带动了村湾文创产业及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景村融合,带动了村民收入增长,探索了一条景中村共同缔造的新途径,受到当地政府及老百姓的肯定与欢迎。尽管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乡村相比较大李村目前仍存在很大差距,甚至一期建设改造完成后四年内没有社区物业(原因复杂),但通过该项目实践探索,仍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思考:

1.规划面向治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价值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实施才能最终实现和验证的。再“高大上”的规划与设计最终传导到“终端”(项目实施),实际上都会变成一个涉及资金、产业、就业、民生、利益博弈与社会管理的复杂问题,也就是基层治理问题。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出发,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需要由“宏大叙事”与“锦上添花”转向基层治理与民生日常。将事件的“终点”(真实的社会场景)变成设计的“起点”,真正提高城市规划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基层治理的能力。大李村微更新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以社区和村民的实际诉求及基层治理的要求为目标展开的,较好地达成了景区、村集体、村民和商户一些共同的目标与诉求。

2.降低制度成本。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阶段下,从人民的观点出发,基层治理和民众的诉求其实比较简单,就是以最低的成本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以最小的代价使人民群众能够有尊严和体面地生活。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微观”的制度设计,因此,设计实施的全过程要充分与基层沟通,在保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项目实施的制度成本。大李村微更新因不涉及任何用地性质(用途)的改变和建筑增量,因此不需要走“规划许可”流程,大大节约了项目实施的时间成本;同时,景区管委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出台微更新改造“三原”原则(规划范围内的危房在“原址、原层数、原面积”“不长高、不长胖”的前提下由村民自行翻新改造),该项政策大大降低了以前每家每户申请“危房鉴定”和“开工许可”的手续成本,也减轻了项目实施和基层治理的制度成本。相比之下,有些城中村每次的自建房垮塌和火灾事故都会使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出台更严厉的“一刀切”管制政策和清理“低端人口”方案,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又一次次抬高了老百姓的生存成本,违背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3.人民城市设计标准。“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决定了人民城市设计的标准,既不是领导的“标准”,也不是设计师的“标准”,而是人民的标准。大李村不是传统村落,是一个很普通的村湾。因此,大李村微更新改造坚持不做“过度规划”、“过度设计”。没有做产业策划和业态规划,坚持“产业自主、业态自主”;没有做风貌导则,坚持“设计自主、创作自由”。为降低村湾改造成本,村民的屋顶颜色、材料使用没有做统一规定,为村民和商户自己的“非标”设计、“非正规”空间、“非正规”经济和“非正规”业态留下了生长空间,真正通过人民城市设计和全民参与的共同缔造提升环境品质,提振经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