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内容—空间”为序开展城市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19 作者:王富海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 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发展正在从急风暴雨式的铺陈建设时代进入细水长流式的更新运营时代,城市设计工作的侧重点要从服务于空间供给转向提高空间的使用质量,特别是聚焦人民群众的使用需求,因而对城市设计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本文是在设计原则上的一点思考,要调转过去以“空间—内容—活动”为主的优先顺序,以“活动—内容—空间”为顺序开展人民城市设计。

在城市大规模建设时代,规划设计往往通过预设化、均质化的规定动作优先解决城市“空间”够不够的问题(如商业空间),建成后再运用各种方式给这些“空间”填入“内容”(如超市、餐厅),以吸引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如消费)。这就显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是按照“空间—内容—活动”的顺序线性展开的,且经常区分出明显的阶段。城市设计环节只和空间建造环节发生关系,容易过度强调空间的形象价值和资本价值,不关心使用价值,可能导致“空间”美观且昂贵,“内容”或流线不顺,或门槛过高,“活动”稀疏冷清,背离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初心。因此,在新时代要解决“空间”好不好的问题,就得基于运营以终为始,改以活动、内容、空间的顺序来开展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统筹水平,真正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民城市设计理念。

首先,基于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人的理性。依据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论(“理性城市人”以最小气力追求最优空间接触机会和最高的自存/共存平衡),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优化空间接触机会,提升空间使用公平,从而引导活动基于理性地“自发”产生。具体手段是提高空间接触的交通可达性和选择丰富度(规模、种类、密度),减少制约因素和不公平现象(如价格、管制、信息)。景田片区是深圳早期规划的大型居住区(1991年,笔者为项目负责人),规划在每个社区安排了社区公共绿地。近年来福田区组织整治提升社区公园质量,景田北区的绿地得以统筹提升。一是将原有6个同质化的普通社区公园做了主题分工赋以不同的主体功能,二是通过挖掘闲置空地、消极绿地等小微空间新建12个口袋花园,三是对城市支路进行街道重构,做出无障碍慢行、零高差路口、休闲设施和一路一景等人性化改造,将各个社区公园连接起来,打造了深圳市首个“窗外皆是景、出门即公园”的社区公园群,公园300m服务范围社区覆盖率高达96%以上。

其次,围绕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人的群性。传统规划设计量化往往以人的数量为主,顶多深化到列为官方统计指标的年龄和就业状态,对“人口”做出简单划分,由此产生的内容设计相对粗放。如今,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分析人的真实活动规律和相应人群的综合画像,能够让人的活动特征和需求逐渐清晰并易于归类,进而更加精确地针对“人群”的具体需求做出设计安排,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我们今年对深圳市所有城市公园开展了一轮大数据“体检”,评估了不同类型、区位、场景的公园使用状况,分析了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家庭结构的人群逛公园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公园的使用偏好与评价。据此,内容设计要求(如哪些公园需要完善母婴设施、加强公交衔接、策划文化活动)便能精准生成了。此外要强调的是,内容设计一定要群策群力。空间设计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内容设计才是公众参与的关键环节,好的内容应该是上下结合、共同生产、不断更新的,是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

最后,针对空间的设计要强调人的物性。即回归城市设计的本源,从人的生理感官出发,根据视角、视距、步距等人的尺度,结合前面确定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宜人“空间”。针对建设时代高标准、大尺度的设计思维惯性,空间设计尤需强调小微颗粒的设计理念和精度。如我们在温州龙港市新城城市设计中,整体采取“稳步精进”“小步快跑”的空间进阶策略,将之前控规中的大街区改为小颗粒,恢复宜人尺度,引导有机混合,倡导开放商街,鼓励临时用途,解决了大中心门槛高、成本高、本地企业难以介入并导致短期内活力难以集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