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物流体系运作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2022年4 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并部署十项重要举措;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堵点、畅通循环;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强调,要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稳控安全生产形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所出现的居民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困难、企业供应链脆弱等问题,暴露出我国社会物流体系存在的缺陷。与此同时,各地实际操作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也可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加强我国社会物流体系建设问题将再次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议程。
与针对具体供应链的企业物流不同,社会物流是保障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活动的基本服务体系,政府通过公共资源配置,支持网络型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公共物流服务,并保障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情况下的社会正常运行。
疫情冲击下我国的社会物流体系暴露了一些关键性短板:
(1)卡车运输成为综合运输的体系瓶颈。相比较集约化运作能力较强的航空、铁路、远洋海运等方式,小散乱的卡车运输制约了系统的抗损能力。
(2)缺少能够有效保障公路干线畅通的节点运输体系作为应急运输支撑。采用甩挂运输、交接运输运作模式的运营主体没有形成大规模网络覆盖。
(3)能够承担闭环防疫组织功能的运输组织平台企业的实体枢纽节点布局有限,既未形成独立承担应急运输的能力,也缺乏与各地政府间的应急协调组织机制。
(4)城市封闭状态下保障居民生活物资的商业配送服务体系中,承担“最后一公里”的末端快递人员闭环防疫管理缺乏设施依托。
(5)生产体系中B2B物流环节的社会化保障问题重视不够,在疫情冲击造成市场行为失效情况下,缺少依靠强有力网络体系支撑的骨干企业来承担应急供应链保障任务的对策预案。
与此同时各地应对策略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为了保障上海市应急生活物资的供应,2022年4月初紧急建设启用的浙江平湖、江苏昆山援沪保供中转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物资采用无接触运输转换衔接(交接运输模式),既能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运输不间断,也能避免司机受困于防疫隔离。为支持香港抗疫,深圳市2月下旬启动了供港铁路货运列车项目,以及“盐田—香港”海运天天班供港海上快线,通过集约化运输组织有序保障供港物资运输。针对疫情期间配送寄递人员的防疫安全保障需求,部分城市设置的集中安置点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疫情期间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需求,在空间资源配置中需要加强几方面考虑。
(1)依托骨干运输组织平台企业构建节点运输体系。节点运输是将高速公路干线运输通过运输节点与局域集疏运输结合的组织方式,其具体形式可以是能够常态运营的甩挂运输,也可以是在特殊情况下应急组织的换人不换车方式。运输节点可以是专用中转枢纽,也可以是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组织的应急转换节点,但都需提供疫情防护、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设施。
(2)综合考虑城市防疫要求适度延伸城市物流三级设施体系。根据疫情期间反映的配送寄递人员应急安置点和快递消杀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布局社区节点。
(3)利用城市通航河道适度安排应急运输码头。应急运输码头是地震灾害等情况下,利用内河水系相对不易受到破坏特点,作为抗震生命线工程应予以考虑的问题,在抗疫应急运输中亦可用来建立应急运输系统。
(4)加强物流中心用地资源配置的对象指向性。在抗疫应急运输中,大型骨干卡车运输组织平台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倾斜,支持其增强运输组织能力、网络运营协调能力、运输信息管理能力、司乘人员社区服务能力等,是社会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土空间规划营地资源分配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