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来支撑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理念也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大潮流。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在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实践新发展理念,意图是通过智慧生活、智慧民生、智慧出行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智慧城市。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与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运用好数字科技,有助于全面获取高质量、标准化的公众需求、人口流动、人员结构、企业状态、社情民意等数据,更好地感知社会势态,统筹社会力量,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驱动城市智慧水平全方位多维度持续提升。同时,通过线上会诊、线上课堂、远程办公、现代物流、网络购物等产业方式,智慧城市的雏形被迅速构建起来。
城市现代化必然选择信息化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让信息化从技术产业的革命向社会经济的深度变革加速转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正朝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且日渐广泛地嵌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这也是未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时代特征。
我想强调:一是,新型智慧城市最基础的目标,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更加注重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共享、挖掘和再利用,促进保障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体制机制的构建。二是,新型智慧城市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也需要注重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体系的融合构建。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来讲,技术不再是旧有管理模式用计算机技术在形式上的“程序化”,而是管理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创新,最终让技术为管理服务。三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的促进带动作用,强调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行为,增强公众获得感。发展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把城市发展主导者从政府单一管理,拓展到政府、市民和企业等共同治理,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辅助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社区治理、惠民服务品质的提升。四是,新型智慧城市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在应对城市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上有着共同性。自然或人为导致的城市突发事件会给城市整体带来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综合风险。降低城市突发事件的风险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既关系到个体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稳定与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和健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方法。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个城市正在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要克服一个当前存在着的倾向,即侧重技术和管理,忽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导致当前智慧城市存在“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公共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市民感知度较差等问题。我强调要十分重视、十分珍惜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各城市要研究自身的历史方位和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解决城市自身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指标选取要防止挂一漏万,构建可度量、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新型智慧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方向,需久久为功,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顶层设计。信息化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立足于持续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保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居民生活刚性需求和惠民服务等方面的突破性转型,让信息技术服务人居环境的改善、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