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发布时间:2023-12-02 作者:牛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智慧城市源起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智慧”的源头。自2010年左右提出以来,各地城市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已引发学者们的反思:重信息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轻城市生活品质提升;重自上而下“精英式”顶层设计,轻自下而上“需求型”智慧响应;重各行各业的智慧化应用,轻城市层面的整体架构和空间规划响应。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大多从技术视角出发,受到很多局限。

如果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内涵,其智慧就不仅仅源自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多地源自虚实互动下智慧本身的创新。一方面,虚拟世界的智慧反哺了实体城市:虚拟世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智慧资源,包括大数据捕获、分析处理、预测和决策算力等,具备了为实体世界提供智慧的能力;而实体世界也需要提升智慧化水平,包括信息感知和高效传递、海量资源的整合和供需匹配、运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等。前者正好可以满足后者的需求,从而诞生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政务等,这也是学者们通常关注的领域,但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了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虚实融合下,实体城市的物性可以被虚拟世界所用,支撑了智慧功能的进一步创新:实体世界作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满足了我们对物性的基本需求,包括实物和实体服务保障,活动场所的供给等;而虚拟世界存在体验感不足、实体服务能力有限、不能享用实物等局限,限制了虚拟世界智慧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虚实融合后,实体活动和空间可以嵌入虚拟活动/空间(例如新零售中的体验店、线上线下家政中的上门服务、虚拟医疗中的远程手术、线上线下购物中的商品速递等),推动虚实活动形成闭环,就可以整合两者的优势开展更加智慧的活动。这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但往往是学者们缺乏关注的。

如果从虚实融合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空间,就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智慧化,而是虚实空间同步的智慧化。大量实体空间将向虚实融合的空间转变,由此带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巨大变化:在虚拟世界的智慧反哺实体空间的作用下,城市空间功能更为强大,空间绩效优化,实体空间的价值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这是大家都看到的。

随着实体活动/空间不断和虚拟活动/空间进行融合,这些虚实融合的智慧化创新则会对城市空间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首先,通过智慧服务,许多原本依赖地理位置的实体服务,现在可以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远程获取(例如智慧民生中的服务上门、快递到家、用物流代替出行等),从而产生了去中心效应和离散效应,对实体中心的依赖减少,区位扁平化,时空自由度提高;并且,基于智慧服务的远程传递,城市基本服务泛在化,还可以减少实体服务设施配套,降低建设和运作成本,降低空间规模门槛;此外,借助智慧生产,实体空间可以向更远区域输送/接收虚实资源,从而参与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生产空间网络化,集聚依赖减少。这些都会推动城市向“大分散—小集聚”的组团式分散结构演变。

从虚实融合的视角看智慧城市将拓宽城乡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边界。不仅要关注智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更应该聚焦于实体空间如何向虚实融合的智慧空间转化;强化虚拟资源对实体城市的赋能效益,促进实体城市在更大区域中开展虚实资源的交换,以实现有效发展;以智慧赋能后的“虚实融合空间”为主体,关注智慧创新所带来的空间区位扁平化、结构去中心化、功能复合化、形态小型化等影响,提出相应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