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是我们在2010世博会总规划师办公室里碰撞出来的,将IBM的“智慧星球”(Smart Planet) 概念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的主题融合成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在2007—2008年做了一系列原型架构,至今“智慧城市”概念与实践已经发展了15年。在当下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下,主要基于下面5个视野展开冷静思考:①“智慧城市”的原型架构和理论模式的反思; ②“智慧城市”的多种推进路线模式比较与评价;③“智慧城 市”的建设动力机制的效果;④“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可信度与指导意义;⑤“智慧城市”建设后的百姓感知与产业经济受惠程度。
这5个视野都有大量值得反思的内容,可使智慧城市建设在提出15年后去除那些被实践证明是虚的、伪的、浪费的和不切 实际需求的内容,增加人民需要的、实践管用的、效率提升的、动力聚合的和可以持续发展的内容。 “智慧城市”推进路线上有3种路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 技术供给方构成的,我们把它称为T模式(Technology Mode); 第二种模式是以城市的痛点、人民的需求、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的,我们把它称为D模式(Demand Mode);第三种模式是在城市竞争中,城市或园区为了在这一波城市的智能化发展中不落伍,以展示厅形式推进但并没有落实到城市的真实运行系统中的形式主义模式,我们把它称为E模式(Exhibition Mode)。
实践证明E模式(Exhibition Mode)是大量消耗资产的,其大量的技术投入只押到一个城市的展示需求上,缺乏问题导向, 浪费了大量的硬件投入。一些地方技术公司和团队提了一大堆的指标,但其实根本不了解人民生活的需求,不了解城市经济 繁荣的需求,不了解科技创新的需求,不了解治理的现代能力提升要求,在使用了政府和市场大量资金投入后,造成智能系 统闲置,加速了城市经济的效率衰退。技术装备的基本规律是 快速迭代,E模式使得不可回收的网络型分布的技术垃圾大量诞 生,锈迹斑斑的管线随处可见,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 坏,值得所有城市高度警惕。
当加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中小城市被拖入E模式(Exhi-bition Mode),智慧城市只能在展厅里被看见,许多功能只能在 美妙的视频中感知,“智慧城市”成了城市的漂亮装饰,城市没 有聪明起来,只是多了外在的装饰,成了智慧时代典型的面子 工程。一个朴素的大脑,带上了华丽的皇冠,看了这样的展厅, 谁都知道,原本朴素的大脑反而变成了愚蠢的大脑。
我们主张的是D模式为主导的复合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 必须回归到城市主体的需求上,主体需求应该包括人民生活中 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科技和经济创新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创 新生态问题,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精细化、精准 化和高效运行目标的问题,以及城市在区域中的智能协同发展 问题,对于大城市来说还有更大层面的国际经济、文化、科技、 合作、交流的智能化问题。
只有在D模式问题清晰后,才可以明确T模式的技术选择 以及E模式的展示方案,而展示厅的功能更应该转换为公众普及 与培训中心。作为公共项目,更应该对城市智慧化过程中的项 目投入作出明确的前后端分配,前端应该有更多的公共投入, 包括项目谋划、策划、规划设计与顶层架构,后端应该更多放 给市场投入,以保证智慧化的项目有不断补充和投入产出的市 场经济动力。
智慧城市的项目有效性评价应该回归到D模式的初心,不 仅是技术的指标,更加应该导入人民的感受、考虑生活的品质 提升、创新活力的增加、青年人才的集聚、政府现代治理能力 的精细化,从而使治理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中国工程院早在2011年就立项完成了智能城市评价体系的建构,潘云鹤院士特别强调在评价智慧城市时要聚焦5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社会治理智能化、经济创新智能化、生活环境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及专业人才集聚度。该项目结题后,中国工程院与德国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院一起提出了城市智商 (CityIQ) 的概念。全球各城市的CityIQ评价延续至今,其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排行榜一直在变化:有些城市初期阶段在世界上的排位比较高,但由于缺乏后续的市场跟进而逐渐落后;而另外一部分城市因为市场的导入,排名不断递进。在最新的2022年城市CityIQ排行中,深圳市已经提升到全球城市的最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