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20 作者:毛兵(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沈阳市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过程中,紧密跟踪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地方特色,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东北振兴的行动指南,全面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前期“多规合一”和“城总规试点”基础,沈阳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明确规划导向。一是严守底线、绿色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二是对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乡镇振兴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主动担负振兴使命和时代重任,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扎实基础工作。一是梳理清楚规划基础数据。结合“三调”,全面摸清家底,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综合各类经济、社会、环境、安全数据,形成全面、完善、权威的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数据。二是统筹底图底数底线划定。发挥沈阳“多规合一”已经基本形成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基础优势,查找、比对、处理差异图斑和差异指标,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一张图”,在“一张图”基础上统一研究底数和底线问题。三是扎实推进“双评价”工作。在国家“双评价”要求基础上,结合沈阳地域特点和需求进行理论框架和评价实践的深化,使评价成果有利于应用。四是强化公众参与,坚持“开门编规划”,规划编制全过程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咨询、公示和宣传,听取各层面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规划编制和实施水平的标准。

三、重点突破环节。一是构建全域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从系统上、结构上梳理沈阳生态安全格局,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敏感区规划管控,通过优化“规模”与“结构”,实现城市外围增量空间精明增长和内部存量空间充分挖潜,探索适合北方平原城市的理想空间格局。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中心城市壮、县域经济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面向农业现代化,统一对全域城乡合理布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推动沈阳经济区协调发展。在区域内整体构建绿色生态保护体系,协同产业发展,促进生产和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四是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外向型交通和物流枢纽体系,实现多边合作、多方共赢。五是大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突显北方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建构繁荣城市与宁静乡镇相得益彰、人文风情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四、探索地方特色。一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二是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分析、数字化城市设计等手段,重点加强区域分析、生态系统构建、浑河一河两岸管控、通风廊道、森林入城等规划设计,提高对绿色发展规律、问题和需求的认识,提高规划编制科学性和行政审批效率。三是建立功能优化引导下的城市更新策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市-规划分区-地块”的规划编制和传导体系,实现城市功能的上下传导。按照延续文脉、容纳生活、植入功能、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理念,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相协调,推进城市用地功能混合,促进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四是落实国家事权管控要求和城市弹性发展需求。落实国家和省级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和约束性指标。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批什么就报什么”的原则,做好市县总体规划编制审查上报备案等工作。努力提高规划韧性,通过规划“留白”,增加弹性发展空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应对城乡建设的不确定性。五是深化“多规合一”项目生成机制。加强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等环节设计,促进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