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都市圈的发展态势及规划应对
发布时间:2023-12-20 作者:卢 涛(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明确,“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城市群已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功能区所在,都市圈则成为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也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必须具备几个重要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城市交通,以及一个或几个经济实力强、对都市圈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中心城市。在具备上述条件基础上,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带动都市圈中相关地域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大城市地区从单一的城市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和地区相互交融的都市圈进行转变。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分布了重庆、成都、西安等十几个都市圈。其中,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共同组成了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极核。西部地区的都市圈还处于发育阶段,其发展现状主要存在如下特征。

一是从城镇体系上来看.西部地区都市圈尚处于“单核”状态。受发展基础、经济和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制约、西部地区都市圈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中心城市往往发展较快。城市规模和经济增长总量较大,具备了都市圈的“极核作用”:但外围城市或者功能区域发展滞后,与中心城市则还存在明显的鸿沟。

二是从空间和经济联系上来看,西部地区都市圈主要呈现“放射联系”状态。鉴于中心城市具备较好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外围城市和功能区域比较强调与中心城市的单向联系,外围区域之间的联系则尚未能完全构建。通过对重庆都市圈范围企业联系的分析,发现现有的产业链构建上仍是以外围地区到主城区“向心”的单向联系为主,外围地区之间的网络化关系则明显联动不足。当然,外围地区并未局限于行政区内。我们通过企业联系、人口流动等数据分析、发现环重庆周边地区四川和贵州的市、县,与重庆主城区也存在一定的“向心”联系,并在逐步增强。

三是从圈层功能来看,西部地区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外围圈层功能有待有序建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在产业和功能方面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块头”,但高端服务和先进制造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一些低端制造业、服务业则有待疏解;外部圈层与中心城市相比,还需要持续加快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持续培育区域性商贸功能、物流功能、文化功能等。

我们曾选择了大伦敦、大巴黎、大纽约、大东京等较为成熟的国外都市圈,以及国内作过类似规划研究的广佛都市区、北京等作为研究案例,发现都市圈的发展存在一些共性规律:空间尺度上,一般会形成30—50km半径的功能一体化区域;空间结构上,一般朝向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形态演进:功能组织上.会形成圈层分工的功能组织体系;客运交通支撑方面,则会形成以城市轨道和市郊铁路为主的高效便捷公共交通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都市圈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当前,国家自然资源部正在快速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工作。相关城市应加快都市圈研究,并纳入到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去。建议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注重都市圈的范围划分。都市圈可按照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既要考虑行政区范围的实体部分,也要考虑跨越行政区划的影响部分。

二是注重都市圈的自然生态本底研究。在国家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要摸清区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积极开展都市圈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工作,找准都市圈发展的优、劣势基础条件。

三是注重都市圈功能的“网络化”发展。随着中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发展和功能培育的加快,部分都市圈形态将会由当前的“单核放射状”向“一心多极网络状”“多和网络状”等形态发展转变,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等应成为研究重点,需要规划予以充分考虑。

四是要提前谋划和规划好都市圈区域的支撑设施,尤其是综合交通设施。交通设施往往是都市圈未来空间轴线的重要承载,也是都市圈未来网络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家高速铁路、铁路、高速公路等现有交通网络规划的基础上,都市圈规划要做好“三铁融合规划”(国家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城市轨道网)、高速路网和快速路网规划等,为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