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民生环境, 提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治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3-12-20 作者:胡晓忠(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处长)

树立新发展理念,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做好国土空间要素保障,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实现高效能治理,是自然资源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特 别是第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后,面向规划实施的用途管制规划许可改革成为“多规合一”改革的落地关键。以多规合 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验登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改革,应当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国土空间规划资源整合重构后的用途管制顶层设计

在传承完善土地管理、规划管理的基础上,用途管制的顶层设计,应充分考虑全域、全地类、全用途管制过程、全项目生命周期在制度融合和内容划定上的需求,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在用途管制中的三个重要属性:一是国土空间在用途管制要素保障中的资源属性。从考虑单一的土地要素、建筑(设施)要素拓展到整体综合安排用地和空间,不仅关注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要考虑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二是国土空间在用途管制规划许可中的载体属性。国家确立了“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明确了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平台功能。重大战略项目和各类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能源资源、生态环保等开发保护活动都必须依托国土空间作为实施载体,土地要素配置和规划条件核定等用途管制工作更多地以推动实施为导向,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要素配置的依据。三是国土空间在用途管制治理体制中的服务属性。规划实施由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每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组成,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服务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各项活动,用途管制服务于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保障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性为实施导向的用途管制规划许可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健全用途管制体制,应当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用途管制规划许可的管理逻辑、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等方面剖析问题、研判需求、明确路径,以实现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为导向,开展用途管制规划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审批制度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都把营商环境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工作目标。2002年,世界银行启动营商环境(doingbusiness)评价项目,2003年至2020年连续发布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与自然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包括获得建筑许可和不动产登记。2018年以来我国两项指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进步。今年世界银行启动了营商环境新项目名为“businessready”,整合了获得建筑许可和不动产登记,作为“获得经营场所”一项评价内容。世界银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论,对我们改进规划许可管理规则有一定借鉴作用,其中规划公开、土地获取、财产租赁、质量管控、注重外部效益等细化指标也是我们工作关注的重点。二是规划许可制度改革与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的关系。自然资源领域的审批制度改革与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相辅相成,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建设项目选址与预审、用地规划许可、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工程规划许可、规划核实、土地核验、不动产确权登记,应当从有利于项目推进、有利于建设高品质、有利于企业获得感出发,整合管理环节和内容,比如:设立空间准入条件,把规划条件、用地条件、建设条件、配套条件以及投资条件一并完整告知;也可以在公共项目(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绿化环境)中整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探索设立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也可以在产业类、民生类项目上探索规划资源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确权登记一并完成并发证等等。三是用途管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相关工作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是用途管制的基础和依据,应转变简单核定规划指标和片面追求空间形态的编制方法,加强对用地标准、建设规模、实施路径和发展韧性的研究论证。构建多规合一“一张图”(空间数据库),应适时发布“一张图”(空间数据库)政务版、行业版和公众版,向行政管理、行业管理、技术审查等部门和企业、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平台,统筹项目实施,实现数字驱动管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的技术整合,在传统专业内容基础上,强化发展战略、功能策划、城市治理、数字驱动、安全韧性等专业的融合贯通,以支撑和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高质量、高品质和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