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城市发展阶段转变、行业变革与管理职能调整、技术革新驱动,城市规划行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而伴随传统规划业务缩减、职业前景走向不明,规划教育也开始弥漫焦虑的情绪。在招生难的普遍压力下,很多高校快速推进了学制压缩、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课堂内的教育信任危机开始显现,传统知识体系无法适应突变的行业实践需求;行业人才的需求大幅下滑,导致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超三成的毕业生从事与规划专业无关的工作。当下需再审视学科发展与教育面临的新态势,厘清学科内核与知识体系,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面向未来需求的人才适配度,提升城乡规划教育的韧性。
1. 发展冲击: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环境不确定性
当前城乡规划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城镇化进入换挡期,城市发展转型,城乡规划学科需要应对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的发展阶段转变、从城市建设向城市运营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向品质内涵提升的发展目标转变,从城乡建成环境向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工作内容转变。这些转变是长期且不可逆的,为应对这些转变,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亟须整体重构。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频发、社会与政治经济局势动荡、新技术不断涌现与蝶变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城市运行和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挑战。行业管理职能的调整也带来了规划实务工作环境的变化,伴随“物质空间建设—综合发展战略—资源环境管理”的价值驱动不同,面临的工作环境与内容亟须重大变革。
2. 系统迭代:城乡规划学科的时代变革与创新
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与每一次转型都是其价值与作用驱动的结果。国家治理架构、发展战略导向、社会观念和需求等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规划学科的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从“西学东渐”、中西融汇,到本土实践、边界拓展,再到今日的职能调整、体系重构,背后对应的是不同时期的发展诉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城乡规划学科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姿态进行系统迭代。
传统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主要围绕新空间的增长设置,以工程学和建筑学为主要知识内容,呈现了相对明确的工科属性。同时作为实践导向的学科,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对问题背后的机理、机制探究不足,推演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则更突显了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属性,规划需回应城市价值创造、现代化治理、社会人文关怀等时代议题,知识体系应发展至融贯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内容的以空间规划管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也应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及新技术应用,提升在数据分析、情景模拟和智能推演等领域的科学性,加深对城乡发展基本规律、系统内在机理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
3. 韧性适应:城乡规划教育的分类分层模式探索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过去十几年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张。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开设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高校达229所,硕士授权点117个(包含城乡规划学硕士及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无论是建筑类还是其他办学背景的高校,以往的培养方案与模式都基本趋同,主要是迎合快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面对当下人才培养的严峻形势,打破统一的人才模式供给,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为“分类分层”的多元化、多方向、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各头部院校,尤其是综合类高校,面临的招生压力尤为严峻,部分高校的本科学生甚至低至个位数,研究生的招生空间也遭受校内其他热门专业的挤压,成为开展学制改革和多元办学的先行力量;而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建筑类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形势相对缓和,对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多在起步或观望的阶段。
各高校在学制压缩的普遍趋势及学科外延诉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模块化的知识体系供给可提供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精简凝练“规划设计基础+城市规律认知”的核心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背景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发展需求与地方实践特色,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城乡遗产保护、乡村规划建设、城乡系统生态韧性等定制化的知识模块组合,分类培养设计创意人才、研究创新人才、综合治理人才和交叉探索人才,实现学科的差异化发展。同时可开拓办学渠道、丰富学制安排,探索“3+2”、“4+1”、“4+2”等本研贯通的分层培养模式,适应未来多元化规划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城乡规划教育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