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化特征与空间规划逻辑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者: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

全球城市化进程在持续推进,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伴随这一过程的重要特征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代,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仅有2个,到2018年已达33个,专家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43个。截至2023年,仅在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已超10个。城市规模增大的驱动机理比较复杂,但可以认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是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空间,为人类提供了更为高效低碳的交流互动媒介,加速了思想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集成融合。在此条件下,产品的集成度和复杂性有所增加,技术链条得以延伸,同时研发周期显著缩短。因此,创新能力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竞争力和优势之一,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快速迭代、持续创新的企业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相关研究表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专业化、更多元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容易满足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由此,技术复杂度越高、技术迭代速度越快的产业越趋向于向大城市集中。这一特征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就业者而言,都意味着在大城市中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在此趋势下,大城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优势,也代表了区域的优势。有专家认为,大城市(群)主导世界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此,空间规划必须顺应发展规律,响应现代城市化特征。
空间规划首先应响应城市规模特征。大数据表明,我国大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多在30分钟以上,年轻的专业人士通勤时间则往往更长。较高的职住分离度给城市规划的职住平衡诉求带来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设施配置伦理的创新,需要研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需求的时间特征,其核心在于基于人口的时空分布以配置资源。
就业结构、公共服务等规划逻辑有待革新。新技术革命导致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技术迭代加快,进而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并降低了稳定性。不同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就业群体画像差异:技术复杂度高的现代产业由于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经验的重要性让位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导致就业人群年龄相对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而受聘用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复杂度较低、迭代较慢的产业,就业人群则呈现相反的特征,即职业相对稳定、平均年龄较大。这种就业群体画像差异意味着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需求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标准应当有所不同。
产业链延伸彰显集群价值,驱动空间规划协同。现代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复杂度的提升,强化了产业集群的意义和价值,产业生态的构建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必然需要更大的空间支撑,这使得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性凸显。城市间的协作和融合有助于形成双赢局面,空间规划不仅需要城市内部的规划,还需要跨越行政边界的更高层级的规划,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在社会全面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规划不仅肩负营造人居环境的任务,也承担营造发展环境的任务,这都需要重新认知现代城市特征。可以预见,空间规划将是更为多元、更为系统、更为泛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