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显然,通过发展创新功能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塑造城市、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与关键抓手。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的空间使用诉求与变化,相应需要“新质的空间”予以承载。面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城乡规划需要在主动识变、积极应变、敢于求变中,推动规划思维及技术方法的适应性调整;通过空间供给与治理的创新,形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有效支撑。简要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展开:
1.在空间组织上,关注创新网络的积极效用,以合作型载体建设链接创新集群
随着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时间与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激发,创新活动更加强调高频次的交流、多主体的协作和系统性的支撑,并由此带来创新活动空间组织的网络化转型。创新网络的构建是激发创新活动的有力手段,是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基础,因此,其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构建创新网络的核心机制,是打造具有显著网络链接效应的创新合作载体,并借助此类功能性空间的供给来促成一个地方形成内外广泛密切的创新合作网络。空间规划应该基于地方创新升级的诉求,积极促进创新网络的链接生成。一方面,在城市中积极布局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创新驿站、公共中试车间等创新合作载体,并将其作为共性创新需求的交流平台和创新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双向开放”合作型载体的发展引导和布局建设,既要吸引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具有强大网络组织能力的“创新锚”,在具备一定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从而直接有效地推动地方快速融入创新网络。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较差的地方在创新头部城市设立“科创飞地”等,采取“异地研发孵化”的飞地园区(飞地楼宇)等方式来主动链接更大区域的优质创新资源。
2.在空间营建上,关注创新主体的多元需求,以差异化空间单元适配创新活动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因此,能够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首先应该能够满足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取决于创新主体特征、创新转化路径等诸多因素,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特质及其要素需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其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选址与布局偏好,并基于此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分布与组织特征。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创新路径的创新主体,其对空间选址要求、用地规模诉求、功能组织需求等都是差异化的。面向众多创新主体灵活多元的空间需求,城市规划应改变过去模块化、标准统一的空间供给模式,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的特定需求情境,“分类施策”地制定与之适配的空间供给方案,通过构建差异化空间单元来满足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转化路径的空间需求。
3.在空间管控上,关注创新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刚弹结合的方式激活创新空间
面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不仅需要识别城市创新空间在利用形式上的一系列新特征,还需要结合这些特征形成相应有效的规划管控措施,以具体指导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实践。总体而言,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需求也将持续处于“常态”的变化中,这就对空间规划适应动态变化需求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探索建立刚弹结合的规划管控方式,在保障原则性、基础性等底线要求的前提下,“柔化”传统规划中那些强刚性、绝对化的管控标准与过程,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空间日益多样化的诉求,不断提升空间承载新经济、新业态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混合的用地结构与复合的功能空间营造多业态融合的创新场景,将有利于形成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微生态、子系统,这就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土地利用标准,构建促进用地复合利用的规划管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