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城乡规划转型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者:赵志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因为中国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国内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一方面,要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构建更加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这些理念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并将在多个方面深刻影响城乡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城乡规划的核心是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旨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大规模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城乡规划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也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城乡规划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也缩小了城乡差距。城乡规划也日益关注环境治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同时推进智慧城市和乡村建设。这些成就为中国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减缓,城市经济转型以及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变化,在城市地区的规划逐步从增量向存量甚至减量转型,重点转向以城市更新优化现有空间,通过改造老旧社区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性。旧城更新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地方社区、私人开发商、商户和居民等。因此规划的重点也应从开发建设转向公共治理,以协调各种不同利益,确保更新项目能够公正地平衡各方需求和期望,防止特定群体的利益受损。在乡村地区,规划更应综合考虑多种目标,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促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便利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进一步催生城乡空间形态的新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新形态,也因此需要中国城乡规划做出相应的变革和提升。
首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引发城乡空间形态的深刻变化。一是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和农村的数字化转型;二是要形成产业融合空间,打破传统城乡分割,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创建新的产业集聚区;三是要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更多的绿色廊道和自然保护区,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都将促使城乡规划向综合化、智慧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其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引领区域经济的新模式。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跨越了城乡和区域边界,推动电子商务、数字农业和共享服务等新兴产业崛起,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城乡规划应该是区域合作的协助者,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促进城乡间资源、信息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一体化。此外,要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新模式,助推科技驱动、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城乡居民生活的新形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等服务提升居民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文化与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享受优质教育和文化服务。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就业模式转型,远程办公和灵活就业增多。城乡规划需相应调整,要全面建设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确保城乡区域都能获得稳定的网络连接。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区域医疗中心和适合“数字游民”的灵活办公空间,提升城市生活的自由度和幸福感。
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进步、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与生活转型的现实需求,都将促进中国城乡规划的变革和提升。可以想见,科技驱动与数据支持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建立智慧规划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通过技术赋能,强化公众参与、社会共建和多元协同治理,在城市更新中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提高规划透明度和公众认同度,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此外,绿色低碳、生态保护和韧性可持续也将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城乡规划要更积极地推动能源转型和减污降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乡村,强化生态保护措施,维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