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以规划创新培育新质空间力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者: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质空间力是指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空间及其规划、生产、使用方式变革中释放出的创新力。它体现为生产力革新带来空间动态变化中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在空间层面的体现和延伸。新质空间力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优化,还体现规划作为生产力的革新,是赋能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动力机制。
1. 科技创新赋能城乡规划新质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将对具有生产力属性的城乡规划进行全面提升和变革。
新质生产力将培育新型规划师,即劳动者。科技创新通过提高规划师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掌握前沿科技和先进方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新型规划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从而推动空间生产方式革新。
新质生产力将变革规划生产工具和工作方式。生产工具作为劳动资料中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新技术赋能,规划师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空间感知、评估、模拟、设计和管理,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发展需求,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城乡治理。
新质生产力将创新城乡空间本身,实现空间作为规划师劳动对象的拓展。科技创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规划设计可以在数字空间中进行,提高设计的可视化和互动性;未来量子计算的应用,使得城乡空间拓展出时空信息数据的价值内涵,为新质态的空间规划开启巨大的想象空间。
2. 规划创新赋能空间生产新方式
传统的规划方式主要关注物理空间的布局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新质生产力驱动的规划创新将更加注重实现多维度的综合变革,赋能新质空间的生产。
空间本身的多用性和主动性将大大提升。通过创新规划设计,空间成为复合多样性的容载,既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功能性需求,也可以服务于休闲、教育以及防灾、应急等多种用途,空间使用方式也将由被动满足需求转变为主动适应变化,具备韧性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
绿色低碳在空间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常态。通过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等新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推广应用,生态韧性、环境友好等可持续理念在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行业建设标准中得到更好的践行,新质空间既要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能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常态化。
人文内涵在空间生产中的沉积性将更加有机。将数字复原、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建成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既能精准识别和保护文化遗产,又能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现代城市生活场景,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等人文元素可以有机融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成为文化体验和社区互动的重要场所。
智能管控在空间治理中的嵌入性将显著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智能管控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感知空间内的各种环境变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未来趋势,进行动态调控以及预防性调整,更高效地匹配空间资源与社会需求,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3. 空间创新赋能中国式城乡现代化
中国城镇化在极短时间内带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实现了显著的物质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随着国内人口的大迁移基本结束,高品质城市生活和高质量乡村振兴并重,也开启了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历史性社会实践。空间创新通过科技进步和规划创新的结合,营建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化城乡空间,不仅具备高效、智能的城乡互联物质基础设施,还融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和谐的城乡社会互动,逐步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智慧管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信息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应用使得城乡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更加顺畅,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将会被更先进的生产力进步所改变,走向城乡融合的共同富裕之路。
总之,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城镇化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通过科技赋能城乡规划、规划赋能空间生产,以空间创新培育出强大的新质空间力,推动空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催生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的城乡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新型动力。